金点子–软硬结合的时尚商机
最近几年,可穿戴设备主要以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和无线人体局域网(WBAN)为界面接口,在人机交互及网络连接等方面寻求突破。手表、眼镜、手环成为这一时期可穿戴设备进化的产品方向。其商业化的路径,通过众筹这样的新兴商业模式一起逡巡前进。而软硬件的结合也成为这一时期可穿戴设备发展的重要方向。
手表:众筹催热的新市场
苹果推出的第6代Ipod Nano就是这一时期的里程碑式产品之一。苹果在将这款产品推向市场时,还附带推介了可以将Ipod Nano转化为智能型手表的腕带。有了这根腕带,Ipod Nano摇身一变,变为了拥有酷炫外形的小巧腕表式计算机。苹果在Ipod Nano的机身造型以及体积重量的改造上都下足苦心:外形上,增加了多点触摸屏幕,并引入了背面夹子设计;体积与重量上,Ipod Nano 6较上一代小了46%,轻了42%。这些都使得Ipod Nano便于用户携带——哪怕是在运动中,用户依旧可以无负担地使用。
另两大巨头Sony与三星也都分别推出了手表式计算机产品,Sony SmartWatch以及Galaxy Gear。这两款手表均需配合搭载安卓系统的手机方能更好地使用。这两款手表与配套手机的连接可通过蓝牙等无线连接技术以及相关同步应用软件实现。运用蓝牙,此类智能型手表还可以连入互联网进行商务及娱乐性操作。
推出手表型计算机的除了巨头公司,也有初出茅庐的创业型公司。而高昂的研发费用也因为一些新商业模式的兴起而被摊薄——例如众筹,随着众筹模式的日趋成熟,不少创业公司通过众筹得到了第一桶金后进入了这个新兴市场。2012年,Pebble定制型智能手表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一举获得1000万美元的投资,远远超过其最初预定的10万美元融资目标——不难看出,不论是消费者还是投资者都对智能手表市场充满了高期待。Pebble随后推出了可兼容ios与安卓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智能手表,打破了安卓系统智能手表独步天下的局面。产品自2013年7月在美国百思买上市后,仅用5天的时间就将第一批供货全部售罄,至今已销售超过40万支。
软件市场被催热,是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科技界话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软硬件的结合也将可穿戴设备的想象空间推置新的领域。跟传统设备相比,可穿戴设备需要佩戴,这就对电池的续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将可穿戴设备作为一种连接媒介的思路,也意味着新兴的内容、软件产业有了发展空间。
而从商业的角度来衡量,也能找到智能手表的接受度有限的根本原因,从硬件上说,电池技术局限了智能手表的续航时间。从外形上,考虑到表面截面大小的限制,智能手表多半偏厚,这会降低用户佩戴时的舒适感。现在所具备的表内硬件制造与装配技术均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压缩智能手表的厚度。另外,虽然现在的智能手表多与智能手机配合使用,但作为可单独使用的穿戴式设备,智能手表可供下载的软件太过有限。现在市面上的智能手表大都基于全球最大应用开发平台安卓平台研发,应用软件数量的紧缺更是无法让用户接受的。
眼镜:摄像头下的隐私权
2013年,Google“不走寻常路”,推出了Google Glass(Google眼镜)作为其现阶段主打的可穿戴式计算机设备。Google Glass自推出后,进行了阶段性的、测试性的发售。Google希望通过Google Glass打造出一款可以完全让双手自由且具备完全计算机功能(包括上网功能)的现实强化设备。这款设备可通过声控来完成指令输入。
Google Glass不论从外形还是功能上都充满了未来感:从外形上看,Google Glass并不是真正的眼镜,它只是一个带有金属鼻托的塑料镜架,在装上配有的墨镜镜片后才可勉强称的上是一副眼镜;从功能上看,Google Glass支持通过表情识别来分析用户情绪,支持实时导航、本地语言及信息转化、实时信息采集,为用户因时因地提供帮助。只是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说,现在的Google Glass还远称不上完美:镜架通过耳骨传声的功能设计颇为人性化,但在嘈杂环境下效果却远不及理想状态;续航效果也不甚理想,官方宣传的“一天一充”在使用频率高的情况下也难以做到;机身易发热、长时间紧盯小屏幕造成的眼睛疲劳,严重影响佩戴时的身体舒适感;仍旧置于眼前的屏幕,如何带来人机更亲密的感觉也值得思考。同时,Google Glass的定价为1500美元,与一台中档笔记本电脑的价格相当——这显然不是为了普通大众准备的价钱——很明显,仍处测试版的Google Glass还没做好实现全面市场化的准备。
另外,Google Glass的推出还引起了社会关于高科技环境下个人隐私保护的思考。Google Glass所带的眨眼拍照功能使得用户可在被拍摄对象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拍摄照片。显然,这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接受的。因此,在Google Glass推出市场后,美国的不少餐厅都禁止佩戴Google Glass的顾客入店就餐。
现阶段,为了减少外界的隐私权顾虑,Google全面禁止开发者提供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Glass应用程序。试想,有一天你在路上行走时被陌生人照下照片,随即你的所有个人信息都会通过人脸识别系统与联网信息检索而泄露,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手环:全球开花
相对于智能眼镜、手表等领域被外国公司垄断,智能手环市场可谓全球开花,除了国外大牌公司早就占据市场席位,一些中国公司也开始加入这一市场,寻求营利与突破。
Nike在Nike+Ipod基础上推出了改良后的Nike+Fuleband,功能与前代产品基本类似,不过增加了独家的Nike Fule指数(Nike自己设计的运动强度参数)。用户可设定目标指数,并通过云存储记录运动数据,进行周期性的目标完成情况的检验。Nike引入的Fule指数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激励用户增加运动次数与强度的作用,加强了用户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一个不错的提升品牌忠诚度的实践。
Fitbit也推出了后代产品,在不断提高数据精准性的同时,注重外形的打造与屏幕显示上的加强。为了区别自己与Nike旗下的同类型产品,Fitbit在手环的睡眠促进方面做了更为注重用户私人体验的改进:除通过记录睡眠时间分析用户的大概入睡时间和睡眠时长以得出优化睡眠方案外,这款设备还可设定闹钟以在清晨用轻微震动的形式柔和地叫醒用户。
随着国外公司不断推出已经有一定市场认知和接受度的运动/健康手环产品,国内公司也开始在这一市场寻求机会,希望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以更优惠的价格为国内用户甚至世界市场提供同样优质的用户体验。百度与咕咚网合作推出了与Fitbit手环功能相似的咕咚手环。用户可将各类数据通过网络上传至百度云数据库以便后续查看。
除了健康管理方向的发展,也有公司推出了安全管理方面的产品。360推出的首款可穿戴设备就是主打“安全牌”的智能手环“360儿童卫士”。产品通过GPS实时定位功能与智能手机实现数据传输,可让家长轻松了解孩子所处位置。同时,产品所带的“安全区域预警”功能,可在孩子超出预设的安全区域后,向家长手机报警。另外,在紧急情况下,家长还可通过录音功能记录下孩子所处环境的背景声音,为后续调查提供帮助。199元的亲民售价颇具市场竞争力。
各种类型的手环产品都借助了数据收集、远程传输以及云存储功能而变得更为实用,从而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因此,除了传统运动设备制造商、硬件商进入这个领域,许多软件品牌也能在市场中一展拳脚。相信越来越多的软件商会以独立制造,或与硬件制造公司合作的形式寻找自己在智能穿戴领域的一席之地。
来源:i天下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