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点子–屡被打假,互联网创业者究竟错在哪了?
文/李东楼(微信公众号:瑞莱观点)
最近几天,互联网上迎来了最大的一拨互联网创业打假浪潮,不仅仅有知情人士在知乎、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揭底创业公司数据造假、模仿式创业,更有愤懑人士直接撰文喊出创业者太“无耻”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创业者究竟错在哪了?东楼不妨分析解读一下:
1、 公关宣传过猛,引 “知情人士”出洞
纵观最近遭遇危机的几个创业项目,包括游侠汽车、云视链等,这些创业项目引起大众“扒皮”和“打假”的兴趣,发生公关危机的时间,无不是在一轮大规模的媒体宣传之后。最重要的是,“扒皮打假”他们的主力并不是媒体记者,而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知情人士或者从业人士。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在社交软件普及化的今天,人人皆有可能成为自媒体的社会网络时代,媒体环境与之前大为不同,公关不仅仅只针对媒体记者,更要让自己面对一些深藏不露的“知情人士。”而且,这种公关危机的演化非常迅速,而且借助于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的传播,还会迎来更多的知情人士前来参与“扒皮”,于是真相越来越近,直到最终创业项目的泡沫被彻底戳破。
2、数据造假愈演愈烈,创业者比赛放卫星
不知道什么时候,互联网公司的营运数据造假已经成为业绩常态,此前就有不少媒体人士曝光过一大批互联网公司融资造假的“黑”历史,甚至真格基金合伙人徐小平为此还号召几家投资机构一起呼吁不进行融资造假。不过,数据造假之风不仅仅没有削减,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创业领域里,几家公司在打得不可开交时,通常采用“放卫星”的方式,在运营数据上力压竞争对手一筹。此前,在滴滴和快的为合并之前就出现过这种情况,两家用数据打假,纷纷称自己在某个地区的数据超过50%,结果市场总和超过100%成为笑谈,还有此前在女性经期应用领域,在大姨吗和美柚之间也曾在“数据”上大做文章,互相攻击。
事实上,互联网行业的浮夸风一直存在,而企业为了融资及品牌宣传,造假甚至成为了一个行业的潜规则。只不过,有一些企业比较低调,造假也没有太离谱,所以一般也并不会引起什么风波。但是,有一些企业却堂而皇之的拿着离谱的造假数据进行大肆宣传,到最后自己都信以为真,以至于穿着”皇帝的新装”便上了头条,结果却被一些”天真的小孩“(知情人士)道出了真相,成了裸奔。
3、创业者迎合媒体,项目过度包装
还有,互联网创业大浪潮当中,创业项目层出不穷,反而显得媒体资源开始稀缺了,此前有网易记者由于疲于奔跑在各大创业公司的融资或产品发布上,曾感叹创业者太多,记者不够用了。与此同时,互联网创业公司要想获得关注或报道越来越难。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同一个创业领域当中,往往有多家参与者,如果媒体之前已经报道过一家,此时再想获得报道也比较困难,因此创业者在不断对外放卫星获得关注度的同时,同时也不忘对项目和创始人进行过度包装,所以之前会看到什么90后创业,什么美女创业,什么富二代创业等等,而最近被媒体扒皮的云视链的创始人不仅仅是小鲜肉,还号称毕业世界名校哈佛大学,这些头顶上闪闪发光的光环无疑能够勾得起媒体的兴趣获得报道的机会,但是最终却惨被扒皮,头像竟然不是真人,这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4、创业浮躁,没有练好内功却过度造势
实际上,对于互联网创业的浮躁环境,东楼在去年曾经连续多次撰文进行了批评,对黄太吉、马佳佳、西少爷等一系列的“互联网思维”创业,而在一段时间里,在媒体们的口诛笔伐下,这些标榜代表互联网思维的创业公司渐渐消停,不再过度宣传造势。而在今年,这种互联网思维的创业热潮又有了抬头趋势,而且这一次还是升级版的。
在此之前,热捧互联网思维创业的大多出现在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方面,而在今年,互联网创业者们直接瞄准了更加高精尖的方面,比如造手机,造车等,这些创业项目比起之前的煎饼店和肉夹馍店看起来不知道高明了多少,但是,这次哪些看似高大上的创业项目,仍然没有逃脱知情人士的火眼金睛,最终还是被“扒皮”了。究其原因,还是当前的互联网创业者们太过于浮躁了,产品没有打造好,或者没有创新只有复制或模仿,不仅无法真正面对媒体和业内人士,甚至连普通大众可能都忽悠不了。
最后,创业不易,且创且珍惜,东楼也不想老给互联网创业者们泼冷水,但是真的希望如今的互联网创业者们能够不那么浮躁,将心思多花在产品的创新上,即使是复制或模仿也希望相似度越小越好,而对于融资或运营数据方面,最好还是以接近真实的数据给予媒体或大众,毕竟大家都不傻,你骗谁呢?
来源:瑞莱观点 李东楼